一个年级94个班、近6000名学生,这不是大学,而是一所初级中学的招生规模。
近日,山东菏泽市牡丹区第二十二初级中学初一招收94个班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据纵览新闻报道,该校工作人员确认了这一事实,当地教体局也表示“近几年招生人数确实比较多,处于一个巅峰期”。
这不是孤例。同区域的二十一中计划招生84个班,区实验中学计划招生76个班,超大规模办学已成为当地教育生态的显著特征。
按照国家与山东省的学校建设标准,独立初中每个年级班级数应为6-10个,全校学生数900-1500人。牡丹区二十二中一个年级的规模就已达到国家标准的9倍以上,令人震惊。
办学不是办工厂,教育不是流水线。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应根据适龄儿童数量和分布状况,制定、调整学校设置规划。
超大规模办学不仅难以保障教学质量,还增加了学生上学成本,许多学生不得不长途跋涉求学。集中大规模办学表面上节省了投入、便于管理,实则违背了教育规律。
当地教体局称“学校会有相应措施保证教学质量”,但在近100个班的规模下,这种承诺难以令人信服。教学管理、师资配备、活动场地、餐饮住宿等都将面临巨大压力,教育质量难免被稀释。
从数据看,这种超大规模办学并非突发情况。2022年该校就已招收69个班3750名学生,三年来规模持续扩大。这反映出当地教育规划严重滞后于人口变化和城市发展。
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对不按国家规定标准规划学校设置的情况,要追究地方政府责任。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面临入学人口波动挑战。有的地方选择将学生集中“装进”现有学校,而非新建学校、新增学位。虽然担心教育资源浪费有一定道理,但这种应对方式明显短视。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已经提出推进小班化教学。如果地方政府有建设更高标准学校、推进小班化教学的前瞻性规划,教育资源浪费的担忧就可避免。
在适龄学生减少后,完全可以通过降低校额、班额,提高师生比,逐步推进小班化教学,这恰恰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契机。
教育是百年大计,不能只算经济账,更要算民生账、质量账。超大规模学校现象应当引起上级教育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必须督导地方政府严格落实学校建设标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只有尊重教育规律,才能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建设教育强国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