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赵国疆域辽阔,地域宽广,南至漳河之滨,北到张家口坝上和内蒙古高原,横跨农耕与草原两种文明形态。赵国在边界上修筑了南北两道长城,南长城始建于赵国第五代君主赵肃侯时期,是为了抵御南面的劲敌魏国而修筑的;北长城修筑于赵国的第六位君主赵武灵王时期,是为阻挡西北少数民族的人侵而修建的。南北长城犹如两条巨龙,横卧在古赵大地上,护卫着这片神奇的土地。
修筑南长城
赵国是诸侯国中较早修筑长城的国家。早期的长城是在原有河流的堤防上修筑的,通过扩建把水利工程改造成军事防御工程。赵国最早的长城是赵肃侯时期修建的,由于其它诸侯国还未曾大规模修建堤防,因而赵长城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古老的长城之一。
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赵肃侯十七年,围魏黄,不克,筑长城。”公元前333年,赵国对齐国与魏国相互称王极为不满,便派兵攻打魏国的黄城,兵败后,为防止魏国报复,于是开始修筑长城。又载:赵武灵王十九年,“召楼缓谋曰:我先王因世之变,以长南藩之地,属阻漳、滏之险,立长城。”这是两段关于赵长城的最早的文献记录,它标明了修筑赵国南长城的具体时间、方位与走向。
当时赵国刚从中牟(今河南鹤壁西或林州)移都邯郸不久,势力强大的魏国频繁叩击赵国南部的边关,为防止魏军的北犯,便连接漳水、滏水的堤防,修筑了南长城,所以学术界又将这段长城称为漳滏长城。
漳河古称衡漳,水势汹涌,是赵国南部的天然屏障,修筑长城后,构成了河水与长城的双重险阻,秦国曾多次想从南部入侵赵国,却因这道防线,而止步于漳水南岸,只能绕过漳水和长城,从侧翼进入邯郸。
南长城西起今河北武安市西南的太行山东麓,沿漳河北岸东行,经峰峰矿区至磁县时,漳水由西折向东北城,长城也折向东北行,由今成安县西南入县境,沿漳河堤防,经今吴村、黄龙村、商城村到今横城村附近;在此又转而向东,一直延伸到今肥乡南,全长约四百里许。
探寻南长城遗迹
历经两千年风雨沧桑,以河防为基础而修建的南长城,由于是用黄土修筑的,其遗址早已夷为平地,或毁于河水泛滥,或因水道变化无常,淤于地表数米以下,地面已无遗迹可寻,但从邯郸现有的地名中,可以大致勾勒出南长城的走向。
长城是边防设施,所以隔一定的距离就会设置城堡,并配有士兵守护。现峰峰矿区有界城镇,据《邯郸市志》载:“界城古靠赵长城,在赵、魏之界,故名。”成安县西部有商城,据《磁县志》载:商城为一古城,大约建于战国时期。过了商城有多个以“横城”为名的村庄,如何横城、赵横城、孙横城、南横城,历史上还曾有李横城(今名义井庄)、张横城(今分为张武庄、张辛庄)等,古时以南北为纵,东西为横,所以在赵长城由纵向转为横向这一段城墙附近所建村庄,便以“横城”为名。南长城在途经肥乡区的天台山镇时,为了防止魏军从这里突破,修筑了葛孽城。这些村镇的名称,使我们隐约可以看到赵长城蜿蜒的雄姿。
另外还有两条依太行山修建的南长城。1981年,在河南省辉县市、卫辉市、林州市一带发现了一段位于赵秦边界的赵南长城。长城建于太行山的险峻处,大多位于山岭顶部,主线明确,脉络清晰,在沿线制高点还设置哨所、烽燧等附属设施,总长近70公里。它北起河北省武安故城南太行山下,经磁县、涉县交界的岔口村西、岭底村东山岭,约至合漳村一带逾漳河,达林州市古城村山岭,至鹿岭东南行,又在临淇镇占元村西南的秦王脑作东西向,现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它状如长龙,纵贯南北,穿山岭跨河谷,伏卧于林滤山脚。
另一条位于今河北武安市西北50公里阳鄄后柏山村西与沙河市、山西省左权县的分水岭上。当时是在赵国与韩国的分界处筑长城,呈南北走向,现存遗迹为明代重修,由红砂岩石块砌筑而成,依山就势,气势磅礴。
修筑北长城
公元前325年,武灵王赵雍即位,为摆脱政治、军事上的被动局面,他力排众议,毅然推出了“胡服骑射”的改革举措,组建了中原**支能征善战的骑兵队伍,一改赵国积弱不振的局面,攻破草原诸族,扩地千里,使赵国的北部疆域扩展到了阴山山脉全线。
阴山位于现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它西起狼山、乌拉山,中为大青山、东为大马群山。其主峰位于大青山,海拔2338米。阴山南麓便是与之环绕的黄河,阴山与黄河之间,形成了一个狭长的平原,景色开阔、沃野百里,水草鲜美,物产丰富。北朝时由于敕勒族从贝加尔湖迁徙到这里,因而被称之为敕勒川。有一首**的民歌,以雄浑的气势,描绘了这里壮美的景色:“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阴山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地。**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在《内蒙访古》一文中曾指出,阴山以南的沃野不仅是游牧民族的苑囿,也是他们进人中原地区的跳板。只要占领了这片沃野,他们就可以强渡黄河进入汾河或黄河河谷,汉族如果要排除从西北面袭来的游牧民族的威胁,也必须守住阴山的峪口,否则这些骑马民族就会越过鄂尔多斯沙漠,进入汉族的心脏地带。所以赵国要想北拒匈奴,除重兵把守外,还要依托筑于阴山天险的长城,才能挡住匈奴南下的脚步。
赵武灵王攻破林胡、楼烦后,借助天然的地势,沿阴山修筑了北长城。长城多为土筑,少量土石混筑,沿线设有烽燧、障城。北长城呈东西走向排列,东起今河北蔚县,中经山西雁北地区进入内蒙古,再沿阴山东段大青山南麓逶迤西行,然后西北折至阴山西段乌拉尔山狼山至今巴彦淖尔盟临河市东北的高阙塞一带为止,全长1000公里,建起了一道千里屏障,阻断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入侵中原的通道。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战国时燕、赵、秦三国在北方修筑的长城连成一体,其中就沿用了呼和浩特境内的赵长城,使其成为秦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横亘于阴山下的长龙
赵长城的东端位于河北蔚县恒山余脉的小五台山上,东起涿鹿的山涧口,向燕山延伸。西端入山西广灵县宜兴一带,与雁门长城相接,全长约80公里。西庄头和莲花山两处遗址保存较好,现存城墙遗址高1.5米、宽2米,其烽火台残高3米,而且间隔较大,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赵长城,大都采用夯土筑成,分布于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由兴和往西,经卓资、旗下营,沿大青山南麓过呼和浩特市北,包头市的石拐区、兴胜乡、越昆都仑沟口,继续延伸到白彦乡北面的山脚下。
呼和浩特的赵长城东西横贯全境,尤以卓资县至呼和浩特东郊之间60公里这段长城保存完整。
赵长城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由于这里山势较高,在山的南侧有较宽广的慢坡,长城遗迹大多位于山的慢坡处,依山脚而筑。如今的赵长城已与山势景物融为一体,荒草遍野,夯土裸露,深沉雄浑。鸡血石色的石块及碎石散落于夯土下的荒草中,也散落着历史的沧桑。从水涧沟门向西到包头之间,群山起伏,山脉作弧形向南凸出,但没有主峰,长城缺少依屏,因此进入山体。长城遗迹断断续续,时而以山陵为屏障,时而又穿入深山峡谷之中,逶迤曲折,甚为壮观。
包头附近的长城遗迹矗立于丘陵之中,跨山越水,地势险要,是赵长城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段。乌拉尔山是一道天然的屏障,长城遗迹位于其山脚下,形成第二道防守线。登临高处,长城遗址时隐时现,两端望不到终点。
赵长城的最西端位于今乌拉尔山与狼山缺口的高阙塞。郦道元在《水经注》一书中对“高阙”作了如下描绘:“山下有长城,长城之际,连山刺天,其山中断,两岸双阙,善能云举,望若阙焉。”这里北控大漠,西连甘凉,东接包绥,南望中原,乃西北边防之要冲。而高阙北靠阴山山脉,脚下则是波涛汹涌的黄河天险,是平原与大漠之间的天然屏障。
因长城而设边塞四郡
赵武灵王为巩固边防,除重兵驻守外,又从内地大量迁民至九原,在阴山南麓屯垦戍边,并设置了九原、云中、雁门、代郡等地方政权,云中、代郡至秦统一后仍是三十六郡之一。
北部边塞最早的城池建于黄河西岸,因土质松散,城墙倒塌,城池尽毁。于是赵武灵王又选择阴山之南、黄河自西向南的转弯处筑城。当时正好有一群天鹅在空中飞翔徘徊不去,于是便取名为云中城。云中城是我国古代在内蒙古西部地区最早建立的一座古城,也是赵国最北部的边陲重镇。云中古城遗址现位于呼和浩特西南45里处的托克托县古城乡,现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风雨的剥蚀,已难窥古城的风貌,墙体已圮废,南墙遗址保存较为完整,长约2000米、宽7米、高8米,从中可想见它当年巍峨的气势。
九原现位于内蒙古包头市西,赵武灵王置郡,秦为县治。当时秦始皇在赵都邯郸北郊的沙丘宫病逝时,赵高等人假传诏书,赐公子扶苏自尽,为得到扶苏是否死亡的确切消息,故意拖延时间,正是绕道九原返回咸阳发丧的。
雁门郡位于今山西的河曲、五寨及与内蒙古的交界处是赵国南北通道的咽喉。
代郡的首府位于河北蔚县城东10公里的代城乡。春秋末,赵襄子将其姐姐嫁于代王。襄子北伐夏屋时,使厨子操铜斗杀死代王及其随从,一举平定代地,从此代地归赵氏所有。其遗址呈椭圆形,四周城垣保存较好。城辟九门,可见当年之雄伟。
西北的九原、云中,东北的雁门、代郡,边陲四地横贯东西,把守着赵国北疆的大门。
在狼山、乌拉尔山、大青山之间,黄河以北的河套平原和士默川平原,至今仍有许多故城遗址,皆为北方中心城镇塞的属地。虽然修筑长城和城池工程浩大,耗费大量的人力,但赵武灵王在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时,注重发展生产,安置边民生活,没有像秦始皇那样引发天怒人怨和社会的动乱。经过赵国的开垦,到汉代时,这里已成为“五原北假,膏壤殖谷”的富庶之地。
赵国北长城西接燕山山脉,横贯阴山山脉,途经河北、山西、内蒙古三大省区,在北国边陲筑起了一道长达千里的军事屏障。翦伯赞先生曾写有《登大青山访赵长城遗址》一诗,盛赞赵武灵王修筑长城的历史功绩:“胡服骑射捍北疆,英雄不愧武灵王。邯郸歌舞终消歇,河曲风光旧莽苍。望断云中无鹄起,飞来天外有鹰扬。两千几百年前事,只剩蓬蒿伴土墙。”赵长城是赵国历史及赵文化的重要见证,尤其是赵国的北长城,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开发北疆和“胡服骑射”军事改革的雄伟画卷。
作者 王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