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民生实事办得好不好,关键要看群众是否满意,是否真正解决了他们急难愁盼的问题。从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 “一键直达”,到社区食堂暖胃又暖心的 “一餐饭”,从偏远山村通路通电的 “民生答卷”,到政务服务 “最多跑一次” 的效率提升,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始终把群众需求放在首位,用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让民生福祉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群众心田。
把实事办在群众心坎上,首先要 “问需于民”,找准民生痛点的 “靶向坐标”。民生无小事,每一件看似琐碎的 “小事”,都是群众心头的 “大事”。有的地方在推进民生工程时,曾出现 “好心办坏事” 的情况:投入大量资金修建的健身广场,因远离居民区沦为 “闲置空间”;统一规划的便民商铺,因不符合群众消费习惯而门可罗雀。究其原因,正是缺乏对群众需求的深入调研,没有真正站在群众立场思考问题。相反,那些广受好评的民生项目,往往都带着 “泥土气息”—— 社区工作人员逐户走访听取意见,村干部在院坝会上收集诉求,职能部门通过线上平台征集民意,正是这种 “从群众中来” 的精准定位,让实事项目真正契合群众期盼,避免了 “拍脑袋” 决策的偏差。
把实事办在群众心坎上,更要 “务实笃行”,用真抓实干破解民生难题。民生实事不是 “形象工程”,容不得半点虚功。在基层采访中,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为解决老旧小区居民 “停车难”,社区干部反复协调场地,最终盘活闲置空间建成停车场;为帮助留守老人跨越 “数字鸿沟”,志愿者手把手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还开通了 “一键呼叫” 应急服务;为保障农田灌溉,水利部门加班加点修缮灌溉渠道,确保粮食生产 “旱涝保收”。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背后是 “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的责任担当,是 “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 的坚韧执着。正如一位基层干部所说:“办实事不能只喊口号,要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这样才能赢得民心。”
把实事办在群众心坎上,还需 “长效常治”,让民生福祉持续升温。民生需求具有动态性,解决民生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从建立 “民生实事项目清单” 动态更新机制,根据群众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工作重点,到完善 “群众评价反馈” 制度,让群众成为实事成效的 “阅卷人”;从加强部门协同联动,避免 “各自为政” 导致的资源浪费,到培育社会力量参与,形成 “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群众参与” 的民生工作格局,各地正在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推动民生实事从 “短期见效” 向 “长期受益” 转变。比如,一些地方推出的 “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不仅解决了群众 “家门口办事” 的需求,还通过定期收集群众意见,不断拓展服务内容,让民生服务更有针对性、更具可持续性。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把实事办在群众心坎上,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件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小事中,体现在每一次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行动里。当前,我国正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群众的 “急难愁盼” 作为工作的 “重中之重”,以更扎实的作风、更有力的举措、更创新的思路,办好每一件民生实事,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用实干之笔绘就新时代民生幸福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