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梁妍 茶周刊 2025年07月31日
市场监管总局关于食品抽检不合格情况的通告。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组织食品安全监督抽检1782批次样品,检出35批次样品不合格。其中,思考人生茶叶旗舰店(经营者为福建省南平市思考人生茶业有限公司)在快手销售的、标称福建省南平市思考人生茶业有限公司销售的、福建武记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金骏眉,柠檬黄检出值达0.378g/kg,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已责令改正,并罚款3万元。
在红茶中“加料”,不是“**秘方”。2月,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在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中发现,武夷山真华茶业有限公司2024年2月27日生产、销售单位为浙江去寻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金骏眉,柠檬黄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为何红茶屡屡出现这类问题?相关标准对柠檬黄等食品添加剂的要求是什么?长期饮用柠檬黄超标的红茶,会对健康产生什么影响?
带着这些问题,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记者采访了国家茶叶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主任陆小磊,请他为大家做专业解答。
提问为何茶叶中禁用柠檬黄?
回答
柠檬黄是一种允许在部分食品中使用的着色剂,但根据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茶叶》(GB 31608-2023),茶叶类产品不允许使用任何合成着色剂,包括柠檬黄。
同时,我国监管体系正在不断加强,近年来对茶叶中合成着色剂的检测覆盖更广、频次更高,检测方法也更精准。2024年起,柠檬黄等项目已纳入全国茶叶监督抽检。
目前,全国茶叶和相关制品的抽检合格率超过98%,说明市场整体是规范、有序的。市场监管部门也是通过严格监管和持续改进,让消费者喝得安心、放心。
提红茶中柠檬黄含量超标的原因有哪些?
回答
红茶中检出柠檬黄,主要原因在于生产或加工过程中的人为添加或交叉污染。
具体原因主要是以下三种:**,追求产品卖相,以次充好。部分不法商家为了提升低等级或陈旧红茶的色泽,使其汤色看起来更加“金黄”或“红亮”,用柠檬黄掩盖原料的缺陷,达到以次充好、提高售价的目的。第二,标准化生产的误区。个别生产商可能为了使不同批次的产品颜色保持一致,错误地选择使用着色剂来进行“标准化”调色。第三,生产过程中的交叉污染。虽然可能性相对较小,但如果生产线上同时生产其他允许使用柠檬黄的食品,在设备清洁不彻底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茶叶受到微量交叉污染。但通常检测值较大时,更倾向于主观故意添加。
提问相关国家标准对于茶叶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要求是什么?
回答
中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对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GB 2760-202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使用范围及**使用量或残留量。其中,柠檬黄(Tartrazine,CNS号 08.005)的使用范围被严格限定在某些加工食品类别中,如饮料、糖果、果冻等,并且有明确的**使用量限制。根据该标准规定,茶叶(食品分类号16.02.01)不在柠檬黄的使用范围内。因此,在红茶中检出任何含量的柠檬黄均不符合GB 2760的规定。国家标准GB/T 13738.3-2012《红茶 第3部分:小种红茶》在基本要求中明确规定,红茶产品“应具有正常商品的色、香、味,不得含有非茶类物质和任何添加剂,无异味、无异臭,无劣变”。这一规定从产品层面再次强调了禁止在茶叶中添加包括柠檬黄在内的任何非茶叶成分和添加剂。GB 31608-202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茶叶》在条款3.5“食品添加剂”中明确规定了茶叶中“不应使用食品添加剂”,与GB 2760的要求一致。综上所述,无论从限量标准还是产品标准来看,在红茶中添加柠檬黄都是不允许的。
周刊评论
给茶叶“美颜”是自毁长城危险之举
本报记者 梁 妍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官方通报再次为茶行业敲响了警钟。思考人生茶业有限公司的金骏眉柠檬黄检出值高达0.378g/kg;武夷山真华茶业等企业的同类问题,更暴露出红茶行业非法添加的乱象并非个例。
这些数据背后,是部分商家对行业底线的漠视。深究症结,无非是“利”字当头。部分商家为让低质茶、陈茶卖出好价钱,用柠檬黄为茶汤“美颜”,靠虚假色泽掩盖原料缺陷;个别企业误将着色剂当作“标准化生产”的捷径,试图用化学手段统一产品外观;即便存在生产线交叉污染的可能,但暴露出的也是品质把控的缺陷和对法规的轻视。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早已为茶叶生产筑起“防火墙”。《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明确茶叶不在柠檬黄使用范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茶叶》明令禁止茶叶使用任何食品添加剂。这些规定既是对消费者健康的保障,也是对行业发展的规范。
茶叶的魅力在于其自然天成的色香韵味,而非化学添加剂的刻意修饰。靠“染色”博眼球、谋利润,短期或许能得暴利,长期却会毁掉品牌信誉,拖累整个行业。
市场监管部门的持续抽检与严格处置,彰显了其守护消费安全的决心,因此各类茶企需时刻警醒,守住底线,唯有以匠心做茶、以品质立信,才能让消费者真正安心,茶行业行稳致远。
转载自 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